泡參的功效和作用
泡參為桔??粕硡僦参锼娜~沙參杏葉沙參或其同屬植物,以根入藥。別名南沙參、沙參、泡沙參,清熱養(yǎng)陰,潤肺止咳。主治氣管炎,百日咳,肺熱咳嗽,咯痰黃稠。北沙參:養(yǎng)陰清肺,益胃生津,南沙參:養(yǎng)陰清肺,益胃生津,補氣,化痰。時珍曰∶人參甘苦溫,其體重實,專補脾胃元氣,因而益肺與腎,故內傷元氣者宜之。沙參甘淡而寒,其體輕虛,專補肺氣,因而益脾與腎,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。一補陽而生陰,一補陰而制陽,不可不辨之也。
南沙參根呈圓錐形或圓柱形,略彎曲,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頂端有一至數個蘆頭,根上部多有深陷黃紋呈斷續(xù)環(huán)狀,并有殘留的粗皮,下部有縱紋及縱溝。體輕質松脆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黃白色,有裂隙。無臭,味微甘。以粗細均勻、肥壯、色白者為佳。
南沙參與北沙參雖是不同科屬的兩種植物藥材,但一般認為兩藥功用相似,但細分起來,南沙參偏于清肺祛痰,而北沙參偏于養(yǎng)胃生津。在煮粥時可辨證選用。
泡參
南沙參補充信息: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南沙參、蜜南沙參,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,置通風干燥處,防蛀。蜜南沙參密閉,置陰涼干燥處。
南沙參適合人群:風寒咳嗽者忌服。
南沙參食療作用:南沙參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;歸肺、胃經;體輕氣和,升而微降
具有清肺化痰,養(yǎng)陰潤燥,益胃生津的功效。
主治陰虛發(fā)熱,肺燥干咳,肺痿癆嗽,痰中帶血,喉痹咽痛,津傷口渴。
南沙參食物相克:南沙參惡防己,反黎蘆。
南沙參做法指導:
1、肺熱咳嗽者,可單味水煎服。
2、若肺熱較盛者,可加清肺之桑白皮、地骨皮。
3、久嗽不已者,可配止咳化痰之款冬花、炙百部。
4、久咳聲啞者,再伍養(yǎng)陰斂肺之玄參、訶子。
5、若津傷較重,舌絳少津者,是可用鮮沙參與鮮生地、鮮石斛等配伍,以增養(yǎng)陰生津之效。
1、慢性支氣管炎,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:南沙參9克,麥冬10克,杏仁9克,川貝母9克,批把葉9克。每日1 劑,水煎服。
2、百日咳:南沙參9克,百部9克,麥冬10克。每日l劑,水煎服。有緩解痙攣性咳嗽作用。
3、肺結核,干咳無痰:南沙參9克,麥冬6克,甘草3克。開水沖泡,代茶飲服。有強壯止咳作用。
4、胃陰不足,胃部隱痛:南沙參10克,玉竹10克,麥冬10克,白芍10克,佛手5克,延胡索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現代可用于慢性胃炎和胃神經癥。
5、食道炎、胸骨刺痛、吞咽困難:可用南沙參、麥冬、甘草、桔梗、金銀花、連翹各100克,胖大海50克,共為蜜丸。每次1~2丸,日服3~5次,于兩餐之間或空腹含化,緩咽。有明顯療效,而且復發(fā)率低。
6、小兒口瘡:南沙參6克,王竹6克,天花粉6克,扁豆6克,大青葉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一般服藥2~5劑,潰瘍面愈合,療效顯著。
7、虛火牙痛:大量南沙參(杏葉沙參)與雞蛋同煮。食蛋。
8、產后無乳:南沙參(杏葉沙參)12克與豬肉適量同煎。飲湯吃肉
泡參的作用:
南沙參與北沙參應該是兩種藥:
1、 科屬不同:南沙參屬桔???,北沙參屬傘形科
2、性味不同:南沙參甘淡,性平,北沙參甘寒
3、功用不同:南沙參補肺脾之氣,適用于脾肺氣虛,倦怠乏力,食少,自汗,舌淡,脈弱者;北沙參善養(yǎng)肺胃之陰,適用于熱病后期或久病陰虛內熱,干咳,痰少,低熱,口干,舌紅,苔少,脈細弱者。另外,就二者質地而論,北沙參堅實,南沙參空疏,堅實者用于養(yǎng)陰,空疏者用于補氣。
原形態(tài)區(qū)別
1、沙參 多年生草本,莖高40-80cm。不分枝,常被短硬毛或長柔毛?;~心形,大而具長柄;莖生葉無柄,或僅下部的葉有極短而帶翅的柄;葉片橢圓形、狹卵形,基部楔形,長3-11cm,寬1.5-5cm。先端急尖或短漸尖,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,兩面疏生短毛或長硬毛,或近于毛?;ㄐ驅W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,或有短分枝而成極狹的圓錐花序,極少具長分枝而成圓錐花序的;花梗長不足5mm;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狀毛,少數無毛,筒部常倒卵狀,少數為倒卵狀圓錐形,裂片5,狹長,多為鉆形,少數為條狀披針形;花冠寬鐘狀,藍色或紫色,外面無毛或有硬毛,裂片5,三角狀卵形;花盤短筒狀,無毛;雄蕊5,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,花藥細長;花柱常略長于花冠,柱頭3裂,子房下位,3室。蒴果橢圓狀球形,極少為橢圓狀,長6-10mm。種子多數,棕黃色,稍扁,有1條棱,長約1.5cm?;?、果期8-10月。
2、杏葉沙參 本種與沙參的區(qū)別在于:莖生葉在莖上部的無柄或僅有楔狀短柄,葉基部常楔狀下延,基生葉具長柄?;ㄐ蚍种Υ謮眩瑤缀跗秸够蚬蛏?;花萼裂片卵形至長卵形,最寬處在中下部,通常多少重疊,寬1.5-4mm,花盤多功能數有毛,少無毛;花柱與花冠等長。花期7-9月。
3、輪葉沙參 本種與前兩種的區(qū)別在于:葉3-6輪生,卵圓形至線狀披針形?;ㄐ蚍种σ渤]喩?;花盤較短,長2-4mm,直徑不超過1mm;花冠細小,近于筒狀,口部稍收縊,裂片長約2mm?;ㄆ?-9月。
4、云南沙參 本種與前三種的區(qū)別在于:莖生葉均勻分布于莖上;常無柄,葉片卵圓形至長卵形或倒卵形,上面疏生糙毛,下面密硬毛或僅葉脈上被硬毛。假總狀花序;花盤短筒狀,長不超過1mm;花萼邊緣有1-3對小齒。花期8-10月。
5、泡沙參 本種與前四各的區(qū)別在于:莖常密被倒生短硬毛;莖生葉無柄,極個別有楔狀短柄;葉片卵狀橢圓形、長圓形、狹橢圓形和倒卵形,兩面被毛,邊緣有2至數個粗大齒?;ㄐ蛲ǔT诨坑蟹种Γ换ūP被毛;花柱與花冠近等長?;ㄆ?-10月,果期10-11月。
南北沙參的功效區(qū)別
據古代文獻記載,前人所用沙參,系南沙參。至清代載有沙參分南、北兩種。一般認 為兩藥功效相似,均屬養(yǎng)陰藥,具有養(yǎng)陰清肺,益胃生津的功效。然南沙參又稱大沙參、空 沙參,其形粗大,質較疏松,功效較差,專長于入“肺”,偏于清肺祛痰止咳;北沙參,又 稱北條參、細條參,其形細長,質堅疏密,功效較佳,專長于入“胃”,偏于養(yǎng)陰生津止渴,說法各異。
現代研究北沙參含生物堿、揮發(fā)油等,具有降低體溫、鎮(zhèn)痛、強心等作用;北沙參含黃酮、 皂甙等,具有祛痰、抗真石、強心等作用。
南沙參養(yǎng)陰清熱 潤肺化痰 治療陰虛久咳 癆嗽痰血 燥咳痰少;虛熱喉痹(潤肺止咳)。北沙參胃陰虛津液不足咽干口渴(養(yǎng)胃生津)。
南北沙參臨床應用區(qū)別
(1) 南沙參潤肺止咳:用于肺陰虛之久咳 干咳 常配貝母 麥冬。
(2) 北沙參養(yǎng)胃生津:用于胃陰虛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 常配麥冬 石斛、花粉。
(3)《本草備要》:"似人參而體輕松,向實者良 生沙地者長大,生黃土者瘦?。ū钡卣嬲唠y得 沙參分南北兩種:北者良 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遜 )。
(4)《本草從新》:"南沙參,色稍黃,形稍瘦小而短,近有一種味帶辣者,不可用。
(5)《本經逢原》:"沙參有南北二種,北者質堅性寒,南者體虛力微。
臨床應用之區(qū)別舉例
1、肺熱陰虛:用于燥熱咳嗽,干咳少痰或咯血者,南沙參可與桑葉、知母、麥冬等 相伍。
2、熱病傷陰:用于胃陰不足的舌紅少津,咽干口燥,食少納呆者,北沙參可與石斛、天花粉、準山藥、生谷芽等同用。
3、麥門冬湯:用于肺熱陰虛引起的干咳少痰,癆嗽咯血,咽干音啞等。南沙參可與麥門冬, 半夏,甘草,玉 竹、桑葉、貝母 粳米,大棗等同用,以治燥熱傷陰,咳嗽咯血諸癥。
4、竹葉石膏湯:用于胃熱傷陰,津液不足的口渴 咽干,胃脘隱痛,嘈雜干嘔,舌質紅絳等。清熱養(yǎng)陰,益胃生津。北沙參可與麥冬、石斛、生地益氣生津;半夏降逆下氣,其性雖溫,用竹葉、石膏辛涼甘寒,清胃之熱;配于清熱生津藥中,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,不僅無害,且能轉輸津液,活動脾氣,使參、麥生津而不膩滯;配甘草、粳米扶助胃氣,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。若大便于結難解,加火麻仁、郁李仁潤腸通便。
5、沙參四味散:南沙參 25g,甘草15g,紫草茸15g,拳參15g。以上四味,粉碎成細粉,混勻,分裝,即得,每袋50g。該品淡白色粉末;味微甘。功能解熱清肺,止咳祛痰。用于感冒咳嗽,肺熱咳嗽,痰中帶血,胸脅刺痛??诜看?g,每日1-2次,小兒酌減。
6、南沙參浸膏溶液:南沙參 1000g。取南沙參按滲漉法,以35%乙醇為溶媒,俟?jié)B出液達生藥量5倍時,停止?jié)B漉,回收乙醇并濃縮,濾過。取少許澄明濾液測定含量后,調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,再加0.5%宋甲酸鈉,靜置8-10天,取上清液濾過即得。按總抽出物方法測定:每1ml含總抽出物250mg。功能鎮(zhèn)咳祛痰,清肺火止咳。用于肺氣虛弱,慢性氣管炎,肺氣腫,肺膿瘍,肺結核,咳嗽氣短,午后發(fā)熱,咯血等。口服,每次2-10ml,每日2次。
7、利咽合劑:南沙參250g,桑葉75g,石斛125g,射干125g,木蝴蝶37g,白蘇子125g,麥冬150g。以上七味,加水煎煮2次,合并煎液,濾過,靜置,上清液濃縮至1050ml,加適量防腐劑,攪拌,靜置,取上清液1000ml,即得。該品為淡黃色液體,味苦。放置后略有沉淀。取該品2ml,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-5滴,水浴加熱5分鐘,產生紅棕色沉淀,該品的相對密度應不低于1.03。功能養(yǎng)陰生津,清熱利咽。用于慢性咽炎。口服,每次20ml,每日2次。
永春县|
固镇县|
板桥市|
榆社县|
聂拉木县|
黎城县|
栖霞市|
德州市|
福清市|
陆川县|
永善县|
禄丰县|
中卫市|
元朗区|
黔南|
吉木萨尔县|
关岭|
汉川市|
东乌珠穆沁旗|
永昌县|
昭苏县|
城固县|
会同县|
临沭县|
和硕县|
资源县|
高安市|
介休市|
来凤县|
祁门县|
伊吾县|
镇赉县|
勐海县|
湖口县|
中宁县|
鹰潭市|
屯昌县|
陈巴尔虎旗|
财经|
重庆市|
正镶白旗|